石排灣馬路東北起自石排灣圓形地,西南止於田畔街,全長1627米,寬19至47米。
石排灣,原是路環島西北角的一處海灣,填海後變成陸地,該馬路即以此為路名。
該馬路的直路部份,路南原為澳門豐怡石礦場,於1972年投產。2009年9月,特區政府宣佈將石排灣規劃為六萬人居住的生活小區,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興建公屋。該地即由位於石排灣的蝴蝶谷工業區及其鄰近的豐怡石礦場組合而成。
路北則為路環小型賽車場(又稱石排灣小型賽車場),於1996年落成,能舉辦意大利小型賽車等國際賽事。
繞過和諧圓形地,向南進入曲折多彎的南段。路東為石排灣郊野公園。20世紀40年代,耶穌會神父在此處設立農場。1981年9月,澳葡政府頒令,將農場劃為保護區域。1984年11月起,石排灣農場被闢為郊野公園。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及大熊貓館亦設在石排灣郊野公園內。
大熊貓館於2011年1月開館。為配合大熊貓落戶公園,市政署將園內“自然教育中心”改建為“澳門大熊貓資訊中心”。中心分設兩層,地下為多功能廳,可舉辦展覽及講座;一樓是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展覽廳。
走進公園,在中央廣場西側,陳列着一架葡萄牙小型飛機──“沙路士號”。該機於1987年從澳門返航葡萄牙時墜毀,維修後送予澳門作為陳列品;東側陳列石礦場使用過的工具,包括舊式火車頭等,重現當年路環採石業的情景。
從郊野公園繼續南行,路環高頂馬路路口建有“澳門媽祖文化村”牌樓。文化村位於路環疊石塘山山頂上,臨近巨雕媽祖神像,主體建築為天后宮。媽祖雕像高19.99米,象徵澳門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
走過牌樓,來到馬路盡頭,可見聯生圓形地。取名“聯生”,是因爲路西有一片聯生填海區,現改為高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