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街,由羅利老馬路靠近俾利喇街處起,至大興街與石街對面止。
渡船街的得名,須由新橋村說起。新橋村,位於澳門半島東部。東望洋山東麓,即今二龍喉公園附近的山泉匯集成一條小溪,向西流經新橋村,至大興街折向北,流入濠江。村民俗稱該溪為“鹹涌”,又稱“蓮溪”。為方便彼此往來,村民在今鏡湖馬路一帶搭建一座木橋,後因日久損壞,改建新橋,人們乃習稱該處為新橋。蓮溪水道設有小艇停泊處,眾多渡船穿梭來往。街道建成後,人們遂稱此處為渡船街。1869年,澳葡政府公佈該街名稱,葡語Rua da Barca,意即船街。
蓮溪新廟座落於蓮溪水道右岸,建於1830年,光緒年間(1875至1908)重修擴建。1952年,由華人紳商何賢發起集資,在蓮溪廟前廣場興建永樂戲院。
渡船街五十四號曾是澳門造船業工會會址。該工會成立於1946年,有700餘名會員,會長為談鈿。該會原名工羨行,清咸豐四年(1854)創立。民國十二年(1923)改組為“工羨裝船工會”,後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