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願意接收《食品安全資訊網》的訊息推送嗎?

食安常识
>
食安辟谣|长期食隔夜饭菜危险吗?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急速,许多上班族选择将剩余的餸菜放入雪柜,隔天再加热食用。然而,社交媒体平台不时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剩菜放进冰箱後细菌数量会倍增,长期食用隔夜餸菜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到底孰真孰假?进食隔夜餸菜会增加食安风险?首先,隔夜餸菜的食安风险主要取决於储存和处理的方式。若剩菜未有密封包好或存放不当,细菌容易孳生;当餸菜在室温下放置超过两小时,细菌繁殖的风险就会增加;倘若加热时处理不当,容易因进...
又爱又恨的超级食物─牛油果
牛油果又称“鳄梨”,被誉为超级食物。它富含维生素E、蛋白质、钾、镁和钙,脂肪含量亦非常高,其中大部份为单元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营养价值及热量也很高的水果,爱吃的你都要适量食用呀!而你又是否遇过牛油果切开後有一些黑棕色的点点或丝状物质?你会选择继续食用还是掉弃呢?牛油果中的黑色线是什麽?牛油果的内部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管路”,它是用来运输营养物质、水和糖分到果实中,当牛油果受到冷害或熟透衰老时,便会...
食安解惑|这彩虹鲜肉陷阱偏我遇上?!
在烹煮或进食肉类时,我们会发现肉切面竟然呈彩虹色,有时是绿色、橙色,到底这些「诡异」的彩虹色从何而来?是否意味着肉品变质? 肉片呈色是物理现象肉类之所以散发彩虹色或绿色光芒,其实是物理现象。肉类本身含有铁质、脂肪及其他化合物,加上肉类的表面有不同的横纹结构及纤维特性,当光线照射到肉切面时,便会分裂出不同的光线,而这些光泽亦会因应不同的角度而有所改变,或者消失不见。再者,由於肉类本身含有多种化合物...
认识埃希氏大肠杆菌O157:H7的食安风险
什麽是埃希氏大肠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 coli)是一种常见细菌,常存在於动物的肠道中。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对人体无害,但某些特定的血清型具致病性,可引致人类感染性腹泻,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为大肠杆菌O157:H7,可引起肠出血性腹泻。感染途径埃希氏大肠杆菌O157:H7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亦可透过口粪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高风险食品包括受污...
生的淡水鱼与乙型链球菌感染
因应近日香港出现乙型链球菌感染个案有所增加,经调查显示,当中大部份患者表示曾接触淡水鱼。短时间内出现多宗感染案例,我们应该如何及早预防及保障食用安全?乙型链球菌简介 乙型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亦称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於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及鱼类体内。常见的感染形式包括皮肤感染、肺炎以及感...
食用油脂中黄曲霉毒素
引言黄曲霉毒素是污染农作物及其制品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在花生、玉米、谷物、其他坚果等农作物及其制品中亦时有检出,当中又以花生、玉米等粮油产品的受污染情况较受关注。食用油脂是市民烹调常用的食品原料,倘若油料种植、采收、运输及贮存等过程,未有严格把关或长时间暴露於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便有机会受到霉菌侵染,有利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而进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用油脂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黄曲霉毒素及其食用...
鸡蛋|小心沙门氏菌
鸡蛋,是大家都会经常食用的食材,但含鸡蛋的料理有机会暗藏食安风险?因鸡蛋有可能会被沙门氏菌所污染,污染途径除了因被外界污染蛋壳外,也有可能是在鸡蛋形成过程中被污染,而被污染到沙门氏菌的鸡蛋,是不能单从肉眼就判断出来。 然而一个简单对付沙门氏菌的方法,就是因沙门氏菌不耐热,只要料理彻底加热就可以将此菌杀灭,但食用未彻底煮熟的鸡蛋料理,或以生鸡蛋当沾酱,就很容易因此而肠胃不适,尤其是孕妇、幼童、长...
认识椰毒假单胞菌 安心浸泡木耳
曾有报导指食用自家制的凉拌木耳引致严重食物中毒,甚至有性命危险。木耳是很普遍的食材,在超市、中药房随时都能买到,木耳质感爽口,富含膳食纤维,有利肠道蠕动,是一种健康食材,为什麽会引致食物中毒发生呢?在这个案中,於凉拌木耳发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导致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而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的主要毒性代谢物。
椰毒假单胞菌 与 米酵菌酸
食品易因天气高温潮湿、卫生条...
食品中的塑化剂
引言近年时不时有新闻媒体报导在保健胶囊、运动饮料、芝麻制品或食用油等产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那麽塑化剂究竟是什麽呢?食品中为什麽也会检出塑化剂?它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有多大呢?下文将会逐一探讨。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及健康风险“塑化剂”亦称为“增塑剂”,主要作用是增加塑胶材质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加工性,一般在化妆品、洗涤剂、食品包装、肥皂、洗发精等产品中都含有这种物质。邻苯二甲酸酯类...
浅谈生蚝的微生物风险
引言过去三个月,本署透过食品事故监察系统,获悉欧洲、美洲分别发生数宗有关生蚝受诺如病毒污染的食安事件,造成多个国家及地区大规模的食品回收行动。2024年2月,邻近地区食安当局正调查两宗与生蚝有关的食物中毒个案,又指生蚝属高风险食品,孕妇、幼童、长者、免疫力低下等人士应避免食用。这些食安事件都表明了食用生蚝离不开关注其微生物的风险。生蚝属高风险食品蚝,又称蚵仔、海蛎等,学名为牡蛎,属於双壳类软体动...
甲型肝炎与食品安全
引言2023年3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布,当局正调查数宗涉及多个州份市民怀疑因食用急冻莓果产品而感染甲型肝炎事件,因此,当地业界回收多款可能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急冻莓果产品。而有关事件亦导致本澳邻近地区的业界进行大规模的回收行动,事件一度令人关注。甲型肝炎简介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肝脏炎症,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烧、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尿黄、黄疸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症状,...
乙型链球菌感染|淡水鱼
近日香港出现乙型链球菌感染个案,患者有鱼贩、食肆厨师及市民,而经调查显示,部分病人病发前曾接触淡水鱼。短时间内出现多宗感染案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乙型链球菌是什麽?乙型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 GBS)常见於人体肠胃道及生殖系统的细菌,一般情况下乙型链球菌的带菌者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而免疫力低下时,才有可能发生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或因孕妇於...
风险简讯
>
创伤弧菌污染与风险防控
摘要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自然存在於温暖海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主要通过伤口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海鲜或海水传播,可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高风险食品包括生鲜贝类、未彻底加热的海鲜及即食海鲜,加工和贮存不当会显着增加污染风险;业界应加强源头管理,落实低温贮存及运输、规范加工流程及食安教育培训,完善风险标识;市民在处理海鲜时应做好防护措施,食用前彻底加热海鲜,避免生食,高风险...
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
摘要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是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物,油脂精炼脱臭过程中会形成此物,棕榈油及含棕榈油的食品相对含有较高水平的缩水甘油酯。缩水甘油酯经摄食进入人体後会分解并释出缩水甘油,该物质是基因毒性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它列为第2A组致癌物,即很可能令人类患癌。缩水甘油可能对实验动物的神经、泌尿和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食品法典委员会及本澳均未就食油中的缩...
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
摘要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是指任何不应存在於食品中的物质透过媒介直接或间接地被转移或传播到食品中,从而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常见的异物包括玻璃碎片、金属片、塑胶片、昆虫屍体、饰品、指甲和毛发等,而异物污染常受到设备设施、包装材料、环境污染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消费者进食受异物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割伤、流血或断齿,严重甚至引致窒息而危及生命;业界应从食品人员培训、环境卫生管理、生产流程优化和器具及设备设施...
剖析果蔬机械损伤与霉菌的连锁效应
摘要现时本澳已公布并生效的真菌毒素相关标准有第13/2016 号行政法规《食品中真菌毒素最高限量》,该法规订定特定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最高限量;人类肉眼难以观察到初期在水果生长的霉菌、菌丝及毒素,故业界如发现果蔬出现机械损伤、过熟或发霉等异常情况,应将其整个弃掉;业界应适时检查果蔬是否出现不宜售卖或使用的状况,如表皮损伤、有深色斑点、局部变软、发霉、有菌丝、凹陷变形、发酸或带酒味等异常情况,并应将之...
诺如病毒与食品安全
摘要诺如病毒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常见,近期邻近地区也有录得数宗由食品传播的诺如病毒感染个案;诺如病毒可经由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接触受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经飞沫传染而传播;为预防经由食品传播的疾病,业界和市民应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彻底煮熟食品,特别是贝类水产等易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高风险食品;保持良好的个人衞生;处理食品前、如厕、处理垃圾後须正确洗手;若出现腹泻、呕吐或发烧...
腊味与食品安全
摘要腊味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可能带来潜在食用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进行评估,得出结论认为在食品中添加准许份量的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是安全的;本署近年曾对本澳市面常见的腊味产品(包括腊肠、膶肠、腊肉、腊鸭等)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非食用色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未见异常;业界应遵守第5/2013号法律《食品安全法》以及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第5/2024号...
贝类水产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摘要麻痹性贝类中毒由进食受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的贝类水产所致,尤其是生蚝、扇贝等双壳贝类水产;麻痹性贝类毒素源自贝类生长环境中的藻类,当贝类所在生长水域中的藻类暴发性生长时,会增加贝类体内积累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机会;麻痹性贝类中毒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儿童、长者及免疫系统低下等人士较易受影响;麻痹性贝类毒素无法透过加热或低温处理破坏,因此食用贝类水产前除应洗净外壳、去除内脏和彻底煮熟外,更应避免食用烹...
慎防感染侵入性乙型链球菌
摘要根据香港卫生当局最近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日乙型链球菌的感染个案有上升趋势,其中有部份个案属侵入性乙型链球菌属基因序列型283;感染该菌有机会引致败血症、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指出GBS ST283与进食或不当处理含该菌的食品等有关;按本澳相关法律规定,供澳鲜活水产(包括淡水鱼)在进口本澳时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卫生检验检疫,以保障市售鲜活水产的食用安全;在处理水产前应戴上手套,以避...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摘要苏丹红是一种工业染色剂,主要用於油彩、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过量摄入苏丹红可导致肝肾损伤、过敏反应等问题; 本澳经第3/2016号行政法规修改的第6/2014号行政法规《食品中禁用物质清单》,禁止在任何食品中使用苏丹红;业界应从源头把关,向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选购质量及卫生状况良好,确保使用的食品及原料(如辣椒产品)不含苏丹红;市民应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饮食,减低因偏食某几种食品导致过量摄入...
预制菜与食品安全
摘要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於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品质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该通知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严格规范当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本澳第5/2013号法律《食品安全法》和已公布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均适用於预制菜。同时,食品业界有责任确保所供应食品,是卫生且适合供人安全食用;
市政署...
影片
>
携手共创 奋进新征程 (精简版)
澳门新批发市场—守护鲜活食品安全 展现浓浓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