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願意接收《食品安全資訊網》的訊息推送嗎?

食安常識
>
食安闢謠|長期食隔夜飯菜危險嗎?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急速,許多上班族選擇將剩餘的餸菜放入雪櫃,隔天再加熱食用。然而,社交媒體平台不時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剩菜放進冰箱後細菌數量會倍增,長期食用隔夜餸菜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到底孰真孰假?進食隔夜餸菜會增加食安風險?首先,隔夜餸菜的食安風險主要取決於儲存和處理的方式。若剩菜未有密封包好或存放不當,細菌容易孳生;當餸菜在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小時,細菌繁殖的風險就會增加;倘若加熱時處理不當,容易因進...
又愛又恨的超級食物─牛油果
牛油果又稱“鱷梨”,被譽為超級食物。它富含維生素E、蛋白質、鉀、鎂和鈣,脂肪含量亦非常高,其中大部份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營養價值及熱量也很高的水果,愛吃的你都要適量食用呀!而你又是否遇過牛油果切開後有一些黑棕色的點點或絲狀物質?你會選擇繼續食用還是掉棄呢?牛油果中的黑色線是什麼?牛油果的內部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管路”,它是用來運輸營養物質、水和糖分到果實中,當牛油果受到冷害或熟透衰老時,便會...
食安解惑|這彩虹鮮肉陷阱偏我遇上?!
在烹煮或進食肉類時,我們會發現肉切面竟然呈彩虹色,有時是綠色、橙色,到底這些「詭異」的彩虹色從何而來?是否意味著肉品變質? 肉片呈色是物理現象肉類之所以散發彩虹色或綠色光芒,其實是物理現象。肉類本身含有鐵質、脂肪及其他化合物,加上肉類的表面有不同的橫紋結構及纖維特性,當光線照射到肉切面時,便會分裂出不同的光線,而這些光澤亦會因應不同的角度而有所改變,或者消失不見。再者,由於肉類本身含有多種化合物...
認識埃希氏大腸桿菌O157:H7的食安風險
什麼是埃希氏大腸桿菌?埃希氏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簡稱E. coli)是一種常見細菌,常存在於動物的腸道中。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對人體無害,但某些特定的血清型具致病性,可引致人類感染性腹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為大腸桿菌O157:H7,可引起腸出血性腹瀉。感染途徑埃希氏大腸桿菌O157:H7主要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人體,亦可透過口糞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高風險食品包括受污...
生的淡水魚與乙型鏈球菌感染
因應近日香港出現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有所增加,經調查顯示,當中大部份患者表示曾接觸淡水魚。短時間內出現多宗感染案例,我們應該如何及早預防及保障食用安全?乙型鏈球菌簡介 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亦稱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常見於哺乳類動物、兩棲類及魚類體內。常見的感染形式包括皮膚感染、肺炎以及感...
食用油脂中黃曲霉毒素
引言黃曲霉毒素是污染農作物及其製品最常見的真菌毒素之一,在花生、玉米、穀物、其他堅果等農作物及其製品中亦時有檢出,當中又以花生、玉米等糧油產品的受污染情況較受關注。食用油脂是市民烹調常用的食品原料,倘若油料種植、採收、運輸及貯存等過程,未有嚴格把關或長時間暴露於高溫潮濕的環境中,便有機會受到霉菌侵染,有利黃曲霉毒素的產生,而進食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用油脂可能對人體健康帶來風險。黃曲霉毒素及其食用...
雞蛋|小心沙門氏菌
雞蛋,是大家都會經常食用的食材,但含雞蛋的料理有機會暗藏食安風險?因雞蛋有可能會被沙門氏菌所污染,污染途徑除了因被外界污染蛋殼外,也有可能是在雞蛋形成過程中被污染,而被污染到沙門氏菌的雞蛋,是不能單從肉眼就判斷出來。 然而一個簡單對付沙門氏菌的方法,就是因沙門氏菌不耐熱,只要料理徹底加熱就可以將此菌殺滅,但食用未徹底煮熟的雞蛋料理,或以生雞蛋當沾醬,就很容易因此而腸胃不適,尤其是孕婦、幼童、長...
認識椰毒假單胞菌 安心浸泡木耳
曾有報導指食用自家製的涼拌木耳引致嚴重食物中毒,甚至有性命危險。木耳是很普遍的食材,在超市、中藥房隨時都能買到,木耳質感爽口,富含膳食纖維,有利腸道蠕動,是一種健康食材,為什麼會引致食物中毒發生呢?在這個案中,於涼拌木耳發現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導致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而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單胞菌的主要毒性代謝物。
椰毒假單胞菌 與 米酵菌酸
食品易因天氣高溫潮濕、衛生條...
食品中的塑化劑
引言近年時不時有新聞媒體報導在保健膠囊、運動飲料、芝麻製品或食用油等產品中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塑化劑。那麽塑化劑究竟是什麼呢?食品中為什麽也會檢出塑化劑?它對人體健康危害性有多大呢?下文將會逐一探討。食品中塑化劑的來源及健康風險“塑化劑”亦稱為“增塑劑”,主要作用是增加塑膠材質的柔軟性、延展性和可加工性,一般在化妝品、洗滌劑、食品包裝、肥皂、洗髮精等產品中都含有這種物質。鄰苯二甲酸酯類...
淺談生蠔的微生物風險
引言過去三個月,本署透過食品事故監察系統,獲悉歐洲、美洲分別發生數宗有關生蠔受諾如病毒污染的食安事件,造成多個國家及地區大規模的食品回收行動。2024年2月,鄰近地區食安當局正調查兩宗與生蠔有關的食物中毒個案,又指生蠔屬高風險食品,孕婦、幼童、長者、免疫力低下等人士應避免食用。這些食安事件都表明了食用生蠔離不開關注其微生物的風險。生蠔屬高風險食品蠔,又稱蚵仔、海蠣等,學名為牡蠣,屬於雙殼類軟體動...
甲型肝炎與食品安全
引言2023年3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當局正調查數宗涉及多個州份市民懷疑因食用急凍莓果產品而感染甲型肝炎事件,因此,當地業界回收多款可能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急凍莓果產品。而有關事件亦導致本澳鄰近地區的業界進行大規模的回收行動,事件一度令人關注。甲型肝炎簡介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導致的一種肝臟炎症,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燒、噁心、食欲不振、嘔吐、腹瀉、尿黃、黃疸等,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症狀,...
乙型鏈球菌感染|淡水魚
近日香港出現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患者有魚販、食肆廚師及市民,而經調查顯示,部分病人病發前曾接觸淡水魚。短時間內出現多宗感染案例,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乙型鏈球菌是什麼?乙型鏈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 GBS)常見於人體腸胃道及生殖系統的細菌,一般情況下乙型鏈球菌的帶菌者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而免疫力低下時,才有可能發生敗血症、腦膜炎、肺炎等,或因孕婦於...
風險簡訊
>
創傷弧菌污染與風險防控
摘要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種自然存在於溫暖海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主要通過傷口接觸或食用受污染的海鮮或海水傳播,可導致嚴重感染甚至死亡;高風險食品包括生鮮貝類、未徹底加熱的海鮮及即食海鮮,加工和貯存不當會顯著增加污染風險;業界應加強源頭管理,落實低溫貯存及運輸、規範加工流程及食安教育培訓,完善風險標識;市民在處理海鮮時應做好防護措施,食用前徹底加熱海鮮,避免生食,高風險...
食用油中的縮水甘油酯
摘要縮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是食品加工過程污染物,油脂精煉脫臭過程中會形成此物,棕櫚油及含棕櫚油的食品相對含有較高水平的縮水甘油酯。縮水甘油酯經攝食進入人體後會分解並釋出縮水甘油,該物質是基因毒性致癌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把它列為第2A組致癌物,即很可能令人類患癌。縮水甘油可能對實驗動物的神經、泌尿和生殖系統產生毒性作用。食品法典委員會及本澳均未就食油中的縮...
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
摘要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是指任何不應存在於食品中的物質透過媒介直接或間接地被轉移或傳播到食品中,從而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常見的異物包括玻璃碎片、金屬片、塑膠片、昆蟲屍體、飾品、指甲和毛髮等,而異物污染常受到設備設施、包裝材料、環境污染和人為因素等影響;消費者進食受異物污染的食品,可能導致割傷、流血或斷齒,嚴重甚至引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業界應從食品人員培訓、環境衛生管理、生產流程優化和器具及設備設施...
剖析果蔬機械損傷與霉菌的連鎖效應
摘要現時本澳已公佈並生效的真菌毒素相關標準有第13/2016 號行政法規《食品中真菌毒素最高限量》,該法規訂定特定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最高限量;人類肉眼難以觀察到初期在水果生長的霉菌、菌絲及毒素,故業界如發現果蔬出現機械損傷、過熟或發霉等異常情況,應將其整個棄掉;業界應適時檢查果蔬是否出現不宜售賣或使用的狀況,如表皮損傷、有深色斑點、局部變軟、發霉、有菌絲、凹陷變形、發酸或帶酒味等異常情況,並應將之...
諾如病毒與食品安全
摘要諾如病毒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常見,近期鄰近地區也有錄得數宗由食品傳播的諾如病毒感染個案;諾如病毒可經由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經飛沫傳染而傳播;為預防經由食品傳播的疾病,業界和市民應認真清洗水果和蔬菜;徹底煮熟食品,特別是貝類水產等易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高風險食品;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處理食品前、如廁、處理垃圾後須正確洗手;若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
臘味與食品安全
摘要臘味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色素等食品添加劑可能帶來潛在食用風險;歐洲食品安全局對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進行評估,得出結論認為在食品中添加准許份量的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是安全的;本署近年曾對本澳市面常見的臘味產品(包括臘腸、膶腸、臘肉、臘鴨等)的硝酸鹽、亞硝酸鹽以及非食用色素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均未見異常;業界應遵守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以及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標準,包括第5/2024號...
貝類水產中的麻痺性貝類毒素
摘要麻痺性貝類中毒由進食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污染的貝類水產所致,尤其是生蠔、扇貝等雙殼貝類水產;麻痺性貝類毒素源自貝類生長環境中的藻類,當貝類所在生長水域中的藻類暴發性生長時,會增加貝類體內積累麻痺性貝類毒素的機會;麻痺性貝類中毒主要為神經系統症狀,兒童、長者及免疫系統低下等人士較易受影響;麻痺性貝類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低溫處理破壞,因此食用貝類水產前除應洗淨外殼、去除內臟和徹底煮熟外,更應避免食用烹...
慎防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摘要根據香港衛生當局最近的監測數據顯示,近日乙型鏈球菌的感染個案有上升趨勢,其中有部份個案屬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屬基因序列型283;感染該菌有機會引致敗血症、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有文獻指出GBS ST283與進食或不當處理含該菌的食品等有關;按本澳相關法律規定,供澳鮮活水產(包括淡水魚)在進口本澳時必須接受強制性的衛生檢驗檢疫,以保障市售鮮活水產的食用安全;在處理水產前應戴上手套,以避...
蘇丹紅與食品安全
摘要蘇丹紅是一種工業染色劑,主要用於油彩、機油、蠟和鞋油等產品的染色;過量攝入蘇丹紅可導致肝腎損傷、過敏反應等問題; 本澳經第3/2016號行政法規修改的第6/2014號行政法規《食品中禁用物質清單》,禁止在任何食品中使用蘇丹紅;業界應從源頭把關,向信譽良好的供應商選購質量及衛生狀況良好,確保使用的食品及原料(如辣椒產品)不含蘇丹紅;市民應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減低因偏食某幾種食品導致過量攝入...
預製菜與食品安全
摘要
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品質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預製菜定義和範圍,強化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該通知規定,預製菜不得添加防腐劑,並嚴格規範當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本澳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和已公佈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標準均適用於預製菜。同時,食品業界有責任確保所供應食品,是衛生且適合供人安全食用;
市政署...
影片
>
攜手共創 奮進新征程 (精簡版)
澳門新批發市場—守護鮮活食品安全 展現濃濃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