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梗概
澳门地域狭少,远古时候只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丘,20世纪70年代,在澳门路环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澳门有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并且与珠江三角洲,特别是珠海、中山等邻近地区同属一个区域文化系统。在澳门的考古发掘中,专家还发现了五铢钱,唐、宋、元、明各朝代的瓷器,这就更清楚地表明澳门的历史文化与广东的珠海、中山、新会和东莞等地息息相关和一脉相承。再者澳门发现大量晚明时期的出口瓷片,证明了澳门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货物出口的一个重镇。
葡萄牙人东来
在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中,葡萄牙人东来并入据是澳门历史文化重要的转折点,亦是逐渐演变成中外文化交汇和融合中心的客观因素。澳门拥有丰富的海洋贸易历史。15世纪末,东南亚、琉球等地区的商旅、渔民已乘船来到澳门活动。作为大航海时代理想停泊地的澳门,在渔业和航运业兴起的同时,逐渐成为一个颇为活跃的港口,明朝政府为了调节这个形势,把市舶提举司由高州电白县迁至澳门,自此,澳门成为有朝廷官员管理的对外通商口岸。
共管时期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借口航船遭风浪,用行贿手法从明朝海道副使汪柏手中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并承诺愿意接受中国官员管治,遵守中国的法律,每年向中国官府缴纳地租银五百両。鸦片战争前,葡萄牙人在澳门虽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明清两朝仍然非常重视澳门,在澳门设有衙门、海关、税馆,并驻扎军队,较为充分行使主权和行使治权。
澳葡管治时期
1846年葡萄牙派遣亚马留为澳门第79任总督,正值满清政府内忧外患,于是鸦片战争后,由1849年起,葡萄牙人拒绝缴纳相关地租银,并驱逐清朝派驻的官员,对澳门开始实行直接的殖民管治。1887年,中葡两国在北京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清廷承认“大西洋国永居管理澳门”,但“未经大清国首肯,则大西洋国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此外,该条约并没有清楚划定澳门界址,多次划界交涉均无果而终,故此葡萄牙占领澳门地区是从开始已缺乏完整的条约所支持。中华民国成立后,葡萄牙于1913年再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划界要求,但因分歧极大,始终未有结果,面对葡萄牙在澳门的直接殖民管治,中方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多次发动要求收回澳门的斗争。
过渡时期
1974年,葡萄牙发生“四‧二五”革命,成功推翻独裁统治,对内建立民主政制,对外推行非殖民化政策。1976年,葡萄牙制定新宪法和《澳门组织章程》,确认“澳门为葡萄牙管治下的特殊地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于巴黎签署了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就澳门问题达成原则谅解,一致认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现在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在适当时候由两国透过友好协商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长期以来,葡萄牙管治之下的澳门政治体制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人文气息、生活方式、历史建筑、教育、宗教等,处处体现互补共融、多元发展的特性。